朱棣调兵夺位

日期:

朱元璋称帝统治国家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他七十一岁去世后,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他的儿子和他的孙子争夺王位。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其他诸侯封为诸侯,统辖全国各地。例如北平(今北京)的燕王、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晋王都位于边境。他们还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负责保卫边境。

太子朱标最受明太祖喜爱,但他于公元1391年病逝。朱标的儿子朱云被任命为皇太孙,成为继承人的继任者。

然而,明太祖还在世的时候,朱允炆的那些拥有重兵的叔叔们对自己的侄子却不太客气。朱云见状,向师傅黄子澄请教如何处理。黄子澄向他讲述了汉景帝击败诸侯国王的历史例子,暗示未来可以利用皇帝的权威来削弱他们的军事力量。朱云记住了这个方法。

然而,明眼人却能看到其中的隐患。一位讲师(学校导师)谈到了占星术的变化。明太祖指出诸侯权力太大,会引发政变。他建议,应尽快采取措施,消除隐患。但这个建议却得罪了明太祖,尚书被囚禁而死。从此,谁都不敢再说话了。明太祖并不是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而是他不想过早地削弱边防力量,他不想让外人干涉他的“家事”。在他临终之际,他下了圣旨,不许外地皇子进京参加葬礼,并强调各地官员必须听从朝廷的命令。这是为了防止混乱,但为时已晚。

朱允炆即位后,改元建文,史称明惠帝。他支持军事的叔叔们对他的统治不满意,尤其是燕王。

燕王,名狄(スì),太祖第四子。他自幼参军,守卫北平二十多年。他身经百战,善战,军事实力最强。

朱棣听说太祖去世,不顾禁令,强行到应天参加葬礼。半路上,建文帝派人阻止。

朱棣回到北平,气愤至极。他一方面勾结诸侯对抗朝廷,另一方面招兵买马,吸纳人才,加强军事训练,壮大武装力量。

建文帝找到黄子澄询问如何处理。黄子澄说:“请陛下放心,请按照我告诉陛下的去做。”

黄子澄与奇泰部长商量。齐泰要直接逮捕燕王。黄子澄说燕王力大难攻。先逮捕其他皇子,削弱抵抗力,然后再擒拿他,那就容易多了。两人统一了意见,得到了建文帝的同意。于是,先逮捕了周王和其他几个诸侯。

为了侦查燕王的行动,黄子澄派遣忠于朝廷的高级官员前往北平,并部署重兵加强防范。他们还在燕王府安插了内奸,严密监视他。

为了争取时间,燕王装疯:满街乱跑,尖叫着,抢夺人们的酒菜,语无伦次。他整天睡在泥地上,天热了就在火边取暖。

齐泰不相信燕王真的疯了。他逮捕了燕王府的一名官员,得知燕王即将起兵造反。他立即命北平军政要员张、谢珪率重兵包围燕王府,说是抓捕宫中图谋不轨的官员。与此同时,北平京城奉密令,指示张欣逮捕燕王。

然而,燕王接到张欣的密报,决定立即起兵。他佯装答应交出府中图谋造反的官员,将张、谢珪诱入府中杀掉,消灭了朝廷在府中安插的内奸,立即迅速占领了整个北平和高举起义的旗帜。

朱棣宣称起兵的目的是为了消灭皇帝身边的奸臣,是“靖难”,即平定内乱。这场战争被称为“靖难之战”,本质上是一场叔侄之间争夺皇位的战争。

建文帝以朝廷的名义出兵平叛。皇军(南军)凭借其人数众多、财力雄厚。战争初期,大多占据上风,多次打到北平城下。然而,燕军(北军)征战已久,战斗力很强,而且燕王本人也非常擅长打仗。南军不仅没能攻下北平,反而屡战屡败,损失惨重。北军开始南下。

建文帝生性优柔寡断。燕王公然造反之前,曾到应天见他。他心高气傲,不肯下跪。有大臣建议以此为借口,将他俘虏,移往江西南昌,在战事爆发前消除。建文帝说:“我们是近亲,不必追究。”他放开了他。战后,建文帝请求不要杀燕王,也不要让自己背上杀叔的罪名。这极大地束缚了官兵的手脚。燕王几次濒临绝望,但他总是逃脱,因为南军不敢直接伤害他。

双方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西、安徽之间来回厮杀三年,各有胜负。

公元1402年,战事出现转折。燕王大军南下,攻打应天。启泰、黄子澄等人深受建文帝信任,忠诚有余,谋略不足。此时,朝廷力量几近耗尽,文武百官纷纷逃亡,京城防守空虚。建文帝无奈,只得免去启泰、黄子澄的职务。还同意将长江以北划给燕王,并要求停火。但燕王不肯阻止他的军队。

南北两军在安徽凤阳附近的七美山进行了一场恶战。北军一时坚持不了,想要撤退。燕王鼓励他说:“决战的时候到了,一切士兵只许进,不准后退!违令者,杀之!”

燕王出兵攻击南军粮道,彻底击溃南军。北军长驱直入,围困京城。

同盟军将军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投降。燕王进城,直奔王宫。然而,宫殿已经陷入火海之中。

火灾是建文帝放的。有人说建文帝和他的妃子跳火被烧死了;有人说,建文帝在混乱中换了衣服,逃出了京城。总之,没有他的踪迹。

朱棣终于夺得了皇位。次年改年号为永乐。他就是明成祖。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帮助建文帝的大臣被捕并惨遭处决,九个部落被消灭。鲜血再次洒满应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