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餐后低血压

日期:

从2018年开始,50岁的李爷爷每日清晨吃完早饭后都会感到头晕。刚开始症状并不严重,多为一过性,很快就能得到缓解。渐渐地,李爷爷头晕头昏的不适感不断加重,饭后还容易犯困,且症状的持续时间也在逐步延长。李爷爷以为是上了年纪之后的“通病”,所以并没有在意,更没有就医检查。然而,大约半年前,李爷爷正一边看着报一边悠哉地吃着早饭,突然一阵眩晕感袭来、天旋地转,紧接着就失去了意识。家人们被吓坏了,反应过来之后赶忙上前拍打呼喊,却怎么叫都叫不醒,大约过了一小时,李爷爷自行转醒了。李爷爷感觉自己只是睡了一觉,并没有其他不适。于是家人们便也放下心来,只以为老人是吃完饭就累了所以睡觉了,也就没有过多在意了。

春节前夕,李爷爷因为贫血住进了中日友好医院。入院第二天,李老吃过一盒牛奶、两个包子后就又晕了过去,血压只有60/40毫米汞柱,而他的基础血压是130/80毫米汞柱。在紧急补液、对症治疗后10余分钟,李老才神志转清。医生判断,李老出现的应该是老年人较为多见的餐后低血压!这种低血压起初只是表现为轻微的头晕,但却可能会增加心绞痛、脑缺血,甚至死亡的发生风险!

餐后低血压

中日友好医院的乔薇乔主任告诉我们,出现头晕的情况一定不能忽视,特别是吃完饭后出现的头晕和犯困,一定要警惕。

日常生活中会让我们出现头晕的场景有很多,例如晚上没睡好,次日早起后容易头晕,这多半是由血压升高所引起;又比如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起身时也容易发生头晕,而且这种头晕往往会伴随眼冒金星,这多由体位性低血压引起;还有的人在说话太多、太快之后也会觉得头晕,这可能是一过性血压升高或者呼吸性碱中毒所致;还有一种便是像上文中的老爷爷一样,在吃完饭后莫名其妙地发生头晕,犯困、眼前发黑,这种头晕的罪魁祸首则多是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主要表现为餐后血压较餐前明显下降,下降严重且急剧者可伴随头晕、犯困、晕厥等低血压症状。研究已经证明,餐后低血压是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预测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独立相关因子。因此,餐后低血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可能增加心绞痛、脑卒中等心脑血管意外及认知损害甚至死亡的发生风险!

如何诊断餐后低血压

如果您吃完饭后会出现头晕、犯困的情况,您可以对血压进行监测,符合下述3条中任意1条者,即可诊断为餐后低血压:

1.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较餐前下降≥20毫米汞柱。

2.餐前收缩压≥100毫米汞柱,而餐后收缩压<90毫米汞柱。

3.餐后血压下降但未达到上述标准,同时伴有头晕、晕厥等症状者亦可诊断为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从何而来

吃完饭出现血压偏低,往往是血液再分布引起的。吃饭时,食物在人体的胃肠道中吸收代谢,血液会在胃肠道的血管中聚集。人体血容量是相对固定的,当血液集中在胃肠道时,就会引起外周血管相对充盈不足。

餐后低血压受年龄、用餐情况、多病共存、药物使用情况、餐后体位、饮水情况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年轻人和没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餐后血压的变化并不明显。老年人更容易患有神经调节失调、血容量不足、主动脉狭窄、贫血等基础疾病,存在衰老、多病共存、用药多、饮水少的因素,因此餐后低血压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

乔主任告诉我们,这可能与年龄增高后导致的胃肠道功能老化有关。胃肠道功能逐渐老化后,胃排空速率的改变便极有可能诱发和加重餐后低血压。另外,高龄可导致自主神经的传入神经纤维变性或功能障碍,减弱疼痛等感觉的传输,降低患者对餐后低血压的感知率。老年患者对低血压的代偿能力也不佳,低血压后无法在每搏射血量减少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心率,这也是老年患者高发餐后低血压的原因之一。同时高龄还会恶化餐后低血压的预后,使人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餐后低血压在一日三餐后都可能发生,但大多数研究显示,早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最高,血压下降的幅度也最明显,故早餐的餐后低血压往往会导致更为明显的症状及更为严重的后果。

膳食结构亦可对餐后低血压产生影响,研究发现,高糖饮食更容易造成患者的血压在餐后出现迅速而显著的降低,并产生更严重的伴随症状。另外,食物溫度同样可以影响老年人餐后血压的改变情况,相较于冷餐,热餐可造成餐后血压更大幅度地下降。

及时预防餐后低血压

由于餐后低血压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脑卒中或死亡,因此,与其发生之后手足无措,不如提前预防,有备无患。预防的第一步,是要分辨自己是否易发生餐后低血压。乔薇主任教了一套自测方法,让中老年人在家也能自测是否存在餐后低血压。

自测餐后低血压的具体方法

空腹时测量一次血压,餐后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吃饭时间无论多长,都需要每隔15~30分钟,监测记录一次血压值,一直记录到饭后2小时为最后一次血压值。每一次测血压建议连续测两次取平均值,连续监测一周,更容易发现餐后低血压。

发现餐后低血压的患者,可以在餐后步行20分鐘,起到辅助升压的作用,这样基本可以代偿餐后的血压下降。但运动对血压的保护作用仅局限于当时,因此建议进餐后患者应持续行走或者保持卧位。

餐后低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1.选对食物种类

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如馒头、米饭、热粥等,比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更容易诱发餐后低血压。因为碳水化合物在胃内排空时间较短,而胃排空越快,越容易引发餐后低血压。所以,早餐饮食结构要均衡,要少摄入富含碳水的食物、多补充蛋白质。

【专家提醒】可以用对血压影响小的木糖醇替代葡萄糖。

2.用对吃饭方法

热的食物(50℃左右)比冷的食物(5℃左右)更易引起餐后低血压,因此中老年人不宜吃过烫的菜品。另外,吃得太撑也容易引起餐后低血压,老年人吃饭应以七分饱为宜。

3.餐前适量饮水或绿茶

乔主任建议早餐前喝常温水(37℃左右)200~300毫升,5~10分钟内喝完,有助于避免餐后低血压。此外,进餐时充足饮水可增加健康老年人群及自主神经衰弱人群的收缩压,减轻进餐后的低血压反应,有效预防餐后低血压的发生。

【专家提醒】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限水者要遵医嘱饮水。

4.增加进餐频率

即在总饭量不变的情况下,可将一日3餐改为一日4~6次小餐,这样也可以减少餐后低血压的发生。

5.选对服药时间

普通高血压患者可在早餐后2~3小时服用降压药;午后血压高者可在下午3~4点服降压药;夜间高血压患者,在睡前服用降压药;清晨高血压者可在后半夜起夜时服用降压药。

6.纠正可能引起餐后低血压的基础疾病

及时纠正患者可能存在的脱水也十分重要,所有可能会导致血容量减少的药物或治疗方法均应尽量避免,使餐后低血压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编辑    周逸宁)

受访专家

乔薇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一部主任。兼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智慧医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专业学组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老年专委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交叉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分会理事等。

擅长老年血压异常(高血压、餐后低血压等)、心衰、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以及老年慢病、共病的管理,在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急危重症救治上积累了丰富经验,长期从事超声心动诊断工作。善于根据老年患者多病共存的特点进行个体化、整合医疗。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