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原译

日期: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原译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是宋哲宗上台不久、旧党上台后苏轼写的。当时王安石颁布的新法弊端百出,被吕惠卿、章惇等人改得面目全非。新旧两党互相争斗,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灾难。因此,苏轼金扎子建议哲宗阅读卢植的奏疏,从中学习治国之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作者:苏轼

  群臣等人傲气空虚,准备读书。随着神圣明天的继续,知识将日益更新。我的天赋有限,但我的道却无限。我的心想要说话,但我的嘴却无法表达。我为自己感到羞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俗话说,人臣之忠,如医之用药。药虽然到了医生手里,但往往是传给古人的。如果它已经在世界上有效,那么它不必来自于自己。

  认识了唐宰相和卢植,他是国王的助手,学的是皇帝的老师。议论根深蒂固,言辞与道德密不可分。智慧如卵巢,而文笔精良,论证如贾谊,但技艺不疏,上是格君心之过,下是通天下之志。但遗憾的是,他的仕途并不合时宜。德宗以严厉为能,智以忠谏;德宗以疑为术,智劝其诚。德宗喜用兵,智则以用兵为先;德宗喜聚财,智则以聚财为先。智急于赔钱。至于用人听其言,控边控将,得罪己以得民心,改正错误以符合天道,除掉小人以消除百姓烦恼之法。 、珍爱名器、等待立功,这样的流量不好列出。可以说,它是一块可口的石头,味道苦涩,但却是一种伤害身体的毒药。德宗若用其言,贞观可复。

  群臣每次退西阁,都会私下相互告状。陛下英明,定会与您商量。但圣人与圣人之间的和睦,就像臣子与主人之间的和睦一样。昔丰唐论破穆贤人,汉文却大受压制。魏、赵、董相反对,宣孝,升中兴。如果陛下能亲自找到一位老师,那就没有比远方请朱植更好的办法了。

  六经三史,百家流派,虽不小,但足以治国。然而圣言遥远,最后的学问都是碎片,就如山海深邃,难以抉择一二。比如支的理论,打开书就明白了。汇聚古今精英,汲取抗乱实践经验。大臣等人欲取奏折,稍作更正,写下呈上。愿陛下坐在角落里,有如见芝的面容;读了一遍又一遍,就像和智说话一样。多年来你一定能够发展你的圣性智慧并取得成功。

  大臣等人被琐碎的想法压垮,不得不停止前进。

  【注】

  (1)准备人员:凑数。讲师:指“仆人讲师”和“仆人读者”的正式头衔。

  (2)赶:到达,并且。

  (3)卢植:曾任翰林学士、宰相,后遭谗贬。他写了《翰苑集》,也称为《陆宣公奏议》。

  (4)名器:《左传》:“唯器名不可作假。”意思就是奖励不能乱。

  (5)Po:廉洁。穆:李穆。都是战国时期的名将。

  (6)太溪:长叹一声。

  (7)超:超错了。董:董仲舒。他们都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

  翻译

  大臣们每次离开西阁,都互相交谈。他们认为皇帝如此聪明,一定喜欢卢植的评论。只要圣主和贤臣的意见一致,就说明君臣是同一个时代,尽管相差数百年。昔日冯唐谈廉颇、李牧的才华,令汉文帝感叹人才匮乏;韦丞相列举了晁错、董仲舒的对策,为汉宣帝所采纳,从而导致了汉朝的复兴。如果皇帝能自己找到一位老师,那就没有比就近向卢植学习更好的选择了。传统的六经三史,百家文章,不无其可取之处。学习这些文章,对于治国理政是有帮助的。但圣人之言太深奥,史记和诸子之理又太碎片化,犹如山太高、海太深,无法简明扼要地选取。但像卢植的言论一样,立刻就可以看出,它们是古今政见的精髓,确实是国家治乱的参考。大臣们想取他的奏疏,略加改正,写下来呈递。他们希望皇帝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就像他看到卢植一样,并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它,就像他在和卢植说话一样。如此一来,相信皇帝的神才一定会激发出来,太平盛世的大业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臣们等纷纷表示诚挚的感情,希望皇上决定是否上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