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日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质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本网为您精心整理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些建议。我们希望它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是重塑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要深刻认识“乡村”与“乡村”的区别,突出典型宣传、提高乡村产业效率、重构乡村建设主体、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五个重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1。充分理解“农村”和“农村”的区别

   “农村”和“乡村”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截然不同。具体来说,“乡村”与“乡村”的内涵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地理认知差异。农村的范围比乡村更大,它包括由乡(镇)和村两个社区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农村一端与城市相连,另一端与乡村相连。二是直观印象的认知差异。 “农村”最有可能是“脏乱差”。与“乡村”相比,“乡村”的表达更加中性、客观,也更加文化化,传达了人们对乡村“宁静、舒适”的看法。 “简单、平凡、温馨”的生活方式向往。三是建构内容的认知差异。“乡村”侧重于经济形态和产业结构的描述。相比之下,“乡村”是一个既具有经济性、政治性的地域概念。四是建设主体的认知差异,传统乡村建设的主体基本上是当地农民,对于农村来说,除了广大农民,主体还包括其他类型的“新农民”如很多新农村圣人、大学生、企业主等。第五是承载使命的认知差异。与农村相比,农村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根源,蕴藏着推动中华文明演进的动力,继承和弘扬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两种概念混淆的情况,导致很多地方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仍然沿袭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旧理念,这势必不利于新时代乡村建设。影响。因此,厘清“乡村”与“乡村”的区别,充分认识“乡村”的整体性、兼容性和深度,有利于从更广的范围发展乡村产业,有利于拓宽乡村的主体。振兴。有利于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更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一些建议

  一是突出乡村振兴典型典型宣传学习。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乡村差异和乡村振兴不同方面,分类树立典型和赶超对象,放大比较优势,培育不同形式的“典型群体”,使各地能够突破关键环节、实现乡村振兴。解决难题。寻找可借鉴的解决方案,让经验模式“看得见、摸得着”,让我们有榜样、有目标、有学习对象,最终形成符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的乡村振兴实践模式。

  二是突出农村产业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产业繁荣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优质产品、优质产品、特色产品,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绿色农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依托农村独特的资源禀赋,挖掘新功能、新价值,完善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新产业、新产业。新业态。深入挖掘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具有升值价值的文化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继续完善利益联动机制,把依托农业农村资源的产业尽可能留在农村,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三是突出乡村建设主体再造。注重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一批“田间人才”、“乡土人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扎根农村,形成示范带动效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培育“新创客”,努力吸引更多新农村人才、新农民、高校毕业生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

  四是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重塑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主干道和综合枢纽。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不断提升农村宜居宜业水平。强化制度供给,突破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制度障碍,促进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充分发挥乡村资源要素内在价值,挖掘乡村多重功能,改变乡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形成新型城镇化促进工农业相互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全面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乡村工农业关系。

  五是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行市场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经营性资产入股制度。合作社制度改革。完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捆绑各类涉农资金,通过担保、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撬动财政和社会资本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出台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指导意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疏通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肠梗阻”。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近期,山东省乡村振兴动作频出。近日,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召开了《乡村振兴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山东正努力在全国率先建立乡村振兴标准体系,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模式。

  作为一名博士。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基层治理研究的政治学博士生,看到这样的消息,我既高兴又担心。可喜的是,农村发展需要特殊的政策支持,这对广大农民来说非常重要。这是个好消息。

  然而,相比喜悦,我更多的是担忧。我在之前的文章《山东为什么在衰落》中提到,山东存在比较普遍的思想问题。虽然近两三年来,省政府出台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但“十年养树,一百年养人”。意识形态的转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我对山东当前思想转型的判断是“上下动”。简单来说,省政府着急,但中层以下干部群众不着急,依然坚持原来的生活理念。

  在这种情况下,我有两个担忧。一是省政府急于改变现状。密集出台的措施真的现实吗?第二个问题是,本着惠民的初衷而推出的措施,如果落实到农村,真的能起到惠民的效果吗?

  我曾在全国多地进行过实地调研,总共实地调研时间超过500天。可以说,我在硕士、博士期间一直在和农民打交道。根据我以往的经验,我想对山东乡村振兴规划做一些研究。我想就这些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1。乡村振兴不能仅仅满足于“好看”

  这是陈词滥调,但它始终是一个新问题。事实上,国家对农村的支持从未停止过。从过去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到现在的“乡村振兴”,农村问题始终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关注问题。

  在以往的建设中,有很多将乡村建设等同于“乡村亮化工程”的做法。村里靠近马路的房子都刷上新漆,修了栅栏,种了花,算是新农村建设。 。

  我曾跟随清华大学调研组到中部某省进行“美丽乡村”专题调研。当地官员带我们参观了当地的一个示范村。进了村子,家家户户都有两三层的小楼,房子的外观都是统一的。刚粉刷一新,看起来漂亮整洁。但当我走进房子时,我看到里面“只有四堵墙”。房子内部覆盖着斑驳的水泥墙,内外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问村里的阿姨,建设后的“美丽乡村”和建设前有什么区别?阿姨不假思索地回答:“没关系,房子都是我们自己盖的,村里只是把老房子粉刷一下,派人来清理道路。”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面子工程。村子好看,让官员好看,但对农民的生活没有实际的好处。不仅如此,很多地方甚至存在更加损害农民生活的项目。影响。

  比较常见的是,为了保持村庄干净整洁,强制规定不允许养鸡鸭,不允许在户外堆放柴火。这迫使许多村民只养鸡和鸭。在家里,边房、庭院堆放柴草,加剧了火灾隐患,对农民的生活也不产生有益影响。反而增加了很多麻烦。这种乡村建设是不可接受的!

  乡村振兴不能只讲面子,不能讲尊严。如果只能选其一的话,颜值比脸蛋更重要!

  2。乡村振兴并不意味着“带动农民上楼”

  近年来,新农村社区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些地方官员简单地将乡村振兴理解为“带动农民上楼”。至于农民是否愿意,过程是否公平,上楼后生活是好还是坏,都不是考虑的因素。

  我曾在山东日照和枣庄的农村社区进行过调研。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先上楼赔钱。不少地方农村社区建设采取补贴农民旧房,然后农民自行购买新房的方式。但问题是,补贴金额很小,通常是每平方米几百元,而整套老房子的补偿金额也只有几万元,但购买楼房的成本却远多于此。比这个数额。村民被迫自掏腰包购买新房。有些贫困家庭根本买不起楼房。

  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乡村建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农民受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还是为了圈地卖财产?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我们的乡村振兴政策必须始终围绕“惠农”原则,真正让农民受益。

  第二,楼上生活成本增加,生活质量下降。我们都知道,农村地区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可以自己种植粮食、蔬菜,自己饲养鸡鸭牛羊,自己打水井。上楼后,农民的生活成本明显增加,但上楼并不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甚至可能剥夺农民的部分收入来源,增加农民的生活负担。这种情况下,有的人上楼后就花更多的钱。生活质量显着下降。

  第三,生活更加不方便。许多地方的新农村社区刚刚把农民赶进了楼房。但农民仍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他们在应该耕种土地和蔬菜的时候。没有了原来明亮的院子,存放了一些农具和机器。很不方便,尤其是搬上楼下很麻烦。对于那些仍然依靠农业为生的人来说,上楼往往弊大于利。

  四是乡土情绪的消失。在我看来,乡村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在于邻里之间浓浓的“人情味”。我家饺子太多了,我给你吃一些吧。如果你吃不下食物,可以和我分享一些。在乡村,邻里之间有一种简单而温馨的友谊,而这正是繁忙的城市所缺乏的。我调查的农村社区由周边11个村庄的村民组成。众人上楼后,依然和原来村里的村民保持着联系。至于邻居,如果不是这个村子里的人,就和城里的人一样陌生。那种朴素的乡村感觉正在消失。

  在我看来,“带动农民上楼”和前面提到的“农村亮化工程”没有本质区别。乡村振兴如果仅仅停留在“建房建房”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说到本质,它仍然是一个整容工程。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五大要求中,第一是“产业繁荣”,这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如果没有配套产业,那么赶农民上楼的结果只能是农民数量的增加。负担重,远离乡村振兴。

  然而,落实产业振兴却面临诸多困难。别说农村,即使在城市内部,大城市与小城市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也存在巨大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自然会向优势领域聚集。农村想要实现产业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方法来完成。

  我认为乡村振兴不能操之过急。我们要因地制宜找到地方特色和产业突破口,然后总结经验并适度规模推广。它应该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而不是上面设定一个标准。 ,然后就可以实现了。乡村振兴没有一刀切的方案,只要遵循就能成功。

  3。乡村振兴不能“一刀切”

  这一点与上一点一致。没有一个一刀切、只要落实就能成功的乡村振兴规划,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乡村振兴标准。

  这也是当我听说山东省正在讨论制定乡村振兴标准时,我感到担忧多于高兴的直接原因。

  我很担心一套标准一旦制定出来,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各地的高管就会死板地按照这套标准陷入困境,甚至做出一些不可逆转的改变乡村。破坏性的转变。

  事物总是有利有弊。这几年,我们大力整治城市面貌。整治后,城市变得更加干净、整洁、安全。但与此同时,我们再也看不到各种各样的商店招牌、忙碌的摊贩,以及往日熙熙攘攘、硝烟弥漫的城市。今天的城市已经变得一样了。

  现在,轮到农村了。我很担心,在统一标准的要求下,经过大力整顿,农村变得千篇一律,各地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旅游变成了没有灵魂的流离失所。

  在农村发展问题上,没有唯一正确的道路。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振兴方式。有的村庄靠旅游,有的村庄靠养殖,有的村庄靠种植,有的村庄靠种植。依托文化产业等,这是一个各尽其才的过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我们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村庄,也不能贪得无厌。我们要要求村庄达到五个标准。

  只要村民能过上好日子,我们就可以支持。应充分尊重各地特色和民风民俗。同样是钢铁丛林社会,特色是最强大的吸引力,也是村庄发展的未来。激励上,我们决不能为了适应标准而本末倒置,破坏了村庄的特色。

  4。乡村振兴必须倾听农民的声音

  根据国家法律,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是农村的真正主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乡村、建设乡村,要充分尊重农民、倾听农民的声音,而不仅仅是专家。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结论。

  事实上,大多数学者都远离农村,拥有相对富裕的生活环境。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不一定符合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愿望。在涉及农民根本利益的问题上,要让农民参与,我建议可以公开征求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看法和意见,而且这个征求不能只在省一级,而应该深入到基层。各县乡要具体问题具体落实,切实讨论各村的需求。问题和发展。

  这也是践行我们“民主集中制”的有效途径。在重大问题上,我们先民主发言,然后集中讨论、集中回应,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这是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需要。

  5。我们不能满足于建设几个样板村

  省政府提出打造齐鲁乡村振兴样板后,各市也提出建设一批样板村。示范村创建有一定的合理性。创建示范村的意义在于先通过试点探索有效方法,然后进行适当推广,从而达到先富后富的效果。

  但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绝不能停留在“创建几个魅力示范村”的阶段。示范村建设存在两个缺陷和隐患。

  第一,创建模范村的本质就是把纳税人的钱全部用在少数人身上。每个示范村的创建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创建的示范村一般都是基础比较好的村庄。在农村,他们的条件很好。换句话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创建模范村就是“劫贫济富”,用纳税人的钱全部帮助基础较好的村发展成为模范村,而最贫困的村庄得不到任何好处。

  第二,示范村需要巨额的长期维护成本。出于政绩和信心等考虑,政府通常会持续拨款建设成功的示范村,以维护示范村的形象。这需要大量的长期投资,并且会极大地排挤其他村的资源。

  我们要牢记,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是帮助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里的农民是指全体农民,而不是具体的样本和标兵。对于有能力自行发展成为示范村的村庄,可以予以支持,但如果无法成功,则应允许其自然退出。公共资源不能浪费。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让更多的人受益。

  乡村振兴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工程。在工业化浪潮中,振兴乡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逆潮流”的行为。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耐心,也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努力。全员参与,乡村振兴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长远谋划,决不好心办坏事。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三农”工作始终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继承和延续在新时代。只有乡村振兴,才能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随着发展步伐越来越深,农村发展中隐藏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环境治理能力不足。一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较早。由于资金缺乏、维护运营成本高,甚至出现不敢用、难用、不能用的情况。一些地区垃圾管理人员、设施设备配备不足,存放的垃圾长期难以清理和运输,特别是大量人员返乡时。

  2。生产、生活条件的差异。近年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水泥路“通万家”,电信宽带“家家户户通”,水改厕“家家户户”,清洁饮水“人人喝上”。但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城乡差距依然明显。

  2。乡村风俗文明的培育脱节。

  1。文化素质低。农村群众特别是留守群众的文化素质还较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缺乏自觉性。焚烧秸秆、违章建筑等情况依然存在。文明乡风培育存在困难。

  2。文化生活单调。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娱乐活动较少,文化生活方式单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难以有效满足,滋生聚集赌博等不良现象。

  3。扶贫治理有待深化。

  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是如何产生的?除了疾病、灾难、学习等原因之外,懒惰也是原因之一。有的贫困户可以打牌、喝酒,但不能做任何工作。他们心理问题严重,内生动力严重缺乏,造成脱贫又返贫的局面。

  4。因素支撑不够。

  1。政策限制。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开展“放管服”改革,但基层政府权力少、事多、责任重的局面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乡镇20万元以上项目需经县区审批。 ,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2。资金短缺。单纯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对农村经济的提振无疑作用不大。除了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外,乡镇企业融资困难、社会资本引入缓慢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缺乏人才。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是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农村本地人才大部分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外地人才更不愿意进来。人才匮乏导致农村经济提速缓慢。

  5。基层组织薄弱。

  1。干部不足。乡、村两级走在最前线,面向群众。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复杂,但相应的,人员配备却不足。一个人担任多个职务的情况并不少见。凡事都做好,凡事都做好,是一个伪命题。 “更多、更快、更省”不是社会主义。

  2。形式主义盛行。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文件是痕迹,资料是政绩,拍照是功劳。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材料和报告,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缺乏激励机制。做与不做、做多与不做、做多与不做、做多与不做、犯错多是一些机关干部的直观感受。无论对错,首先反映出激励机制的缺失,不能激发人们的主观思想。倡议。

  为此我推荐:

  首先要补好基础设施的短板。

  1。环境综合治理能力稳步提升。环境综合治理离不开政府的领导、群众的参与、社会的支持。要在“强”字上下功夫,坚持政府主导,加强资金投入;要在“广”字上下功夫,引导群众参与,引入社会资本;要在“长”字上下功夫,持续深入治理,形成长效机制,

  2。切实改善落后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我们可以结合已经形成的先进模式,打造适合自己实际的农村特色,比如创建“集体农场”、“特色村”。

  二要加快乡村文化文明培育。

  1。 “到底部去”。领导干部要“低身子”、“下到底”,深入乡镇、村组、户户,带头做表率,走在前面,把文明乡风灌输深入人心。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形成积极示范效应。

  2。我们必须“共同努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双手抓,决不能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可以多征求群众意见,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把农村群众从酒桌、牌桌上吸引到有益的活动中去。

  三要推动脱贫攻坚升级。

  1。增强农村群众的“造血”功能。要把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施策。要多采取以奖代补、多劳多酬等帮扶措施,增强群众“造血造氧”能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我们可以沿袭古法,邀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三长老”,加强对工作规范的监督和对老百姓的教育和影响。

  四要强化各要素支撑。

  1。简政放权。要深入解决基层特别是乡镇村权事责不匹配问题。我们要善于“简政放权”,而不是层层包袱。不能“放任自流、追究责任”,频繁进行地方管理。要敢于放权,推动上级部门前线为管理服务。

  2。拓宽渠道。要出台针对性政策,联动金融部门,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引入社会资本,挖掘优势和特色,摆脱完全依靠财政投入的旧方式。

  3。同时强调“引进”和“教育”。一方面,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核心人才待遇,吸引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才能留住人才。

  五要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1。把人带进来。要适当放开人员招收限额,增加乡镇村务工人员数量,应对日益复杂复杂的农村事务。

  2。解放人民。上级政府要尽量少开会议、少发文件、少做报告,把基层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形式任务”中解放出来。

  3。激励人们。我们更要讲感情,更要讲思想,更要讲奉献,更要讲贡献,要认可基层工作人员的努力和贡献,不能只讲空话、空话,特别是对村级干部干部任务重、待遇低。适当提高薪酬激励,如投资激励、村办企业管理人员持股等。

  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但要科学规划、注重规划质量。当前,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也出现了乡村振兴技术化、工程化、城市规划应用于乡村规划的趋势。如果不考虑农村特点和农民需求,看似顶层设计很好,但实际上无法实施。这种情况必须坚决避免。”